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稳定性是限制其口服吸收的主要因素。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来源于甲壳素,是通过酶解或化学降解等方式获得的低聚糖。其作为一类重要的吸收促进剂,广泛应用于改善药物口服吸收。然而,目前研究中所用的 COS 多为混合物,其促吸收机制和作用特征存在争议。
近日,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罗雷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氨基葡萄糖激活肠道P-糖蛋白抑制药物吸收》(Glucosamine activates intestinal P-glycoprotein inhibiting drug absorption)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壳寡糖的聚合度对其促吸收和抑制吸收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研究团队发现,壳寡糖的聚合度是其发挥促吸收或抑制吸收作用的关键因素。当 COS 的聚合度≤5时(以其单体形式GlcN为例),GlcN能够与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相互作用,诱导P-gp构象的改变从而在不改变P-gp蛋白表达水平的基础上,快速激活P-gp的外排转运活性,具备作为P-gp激活剂的特性。而当COS的聚合度≥5时,由于分子体积增大,空间位阻增强,无法进入P-gp结合口袋,而因其具有的强氢键网络特性,通过压缩肠黏液厚度,增大黏液孔径,改变肠道黏液层的流变学性质,从而促进药物穿透,增强口服吸收。这一发现为尚未明确的COS/GlcN的生理活性研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方向,为COS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研究人员还探索了GlcN作为P-gp激活剂用于百草枯中毒的解毒研究,为GlcN的解毒剂开发发掘了潜力。
研究探究了COS/GlcN的生理特性与聚合度间的密切联系,发现了GlcN作为P-gp激活剂的特性和解毒潜力。开拓了对糖类辅料的认知,为多糖药用辅料的注册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未来有望通过精准调控聚合度,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满足不同药物的递送需求。
药学院 中医药学院罗雷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2020级研究生伍清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1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