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28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支持、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主办、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科学家精神”引领“雏鹰计划”武隆喀斯特科普实践活动在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地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组织了来自西南大学附属小学、金兴小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的33名“雏鹰计划”中小学生,开展了一场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野外观测实践为探索内容的科普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科学家精神传承与科普的深度融合。
活动中,袁道先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团队充分发挥野外观测站的专业平台优势,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实地教学全程。在路途中,贾亚男、张远瞩两位副教授以袁道先的科学探索故事引入,为学生讲解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貌特色、科学价值与研究传统,帮助学员理解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与使命担当。
在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学生在“千岩千面”“溶岩与水的邂逅”“生灵共舞”等展区通过任务引导,系统学习岩溶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记录和思考能力。

在“世界三大洞穴之一”的芙蓉洞,识别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典型喀斯特地貌,了解其成因机制,并围绕“溶洞开发与保护”开展科学讨论,理解科学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讲述了袁道先院士2004年陪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喀斯特与洞穴保护管理组主席史密斯教授考察武隆喀斯特的故事。

晚间,师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学习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牛郎织女星等星座,绘制星座图,感受宇宙浩瀚。随后进行科学总结与思维拓展,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议题展开讨论。最后,师生们共同观看了短视频《科研报国 教书育人:袁道先先生的科学家精神》。

8月28日,在天生三桥野外综合考察中,学生借助水质分析仪、滴定装置等野外观测常用设备,亲身体验科学研究方法与科学数据的获取过程;教师团队在现场教学中融入科学家团队合作、攻坚克难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家尊重事实、协同创新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在结营仪式上,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乐充分肯定本次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鼓励学员们以科学家为榜样,树立远大科学志向。学生代表分享了对自然科学和科学家精神的新认识,优秀学员和集体也获得了表彰。

本次活动是以科学家精神铸魂引领,指导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的重要实践,成功打造了科学家精神、科技资源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为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